桡骨小头半脱位,又称“牵拉肘”,俗称“肘错环”“肘脱环”,好发于4岁左右的幼儿,临床较为常见,手法复位疗效确切。 桡骨小头多发于幼儿,患肢有被牵拉史。被牵拉后,幼儿哭闹,患肢不肯活动,亦不肯上举、持物。被动活动患肢或压迫桡骨小头处幼儿哭闹明显。X线检查,部分不显病变,较大幼儿X线显示:桡骨头旋转或桡骨小头偏离桡骨头轴线。 复位方法:不需麻酵,家长抱患儿正坐,术者与患儿相对。以右侧为例,嘱患儿家长一手握其患肢上臂,术者右手握其腕上部并相对牵引,左手拇指放在桡骨小头外侧,在牵拉过程中,术者使患儿肘关节伸直旋后位,左手拇指加压于桡骨小头处,同时屈曲肘关节,便可听到或手下感到轻微的人臼声,表明手法复位成功。复位成功后,患儿疼痛即刻消失,停止哭闹,屈肘自如,并能上举、持物。 祖国医学认为,肌肤柔嫩、腠理疏松,气血未充、脾胃薄弱,肾气未固、神气怯弱、筋骨未坚。而现代医学则认为,4~5岁以下儿童,由于桡骨头发育尚不完全,头颈直径几乎相等,环状韧带薄弱松弛,当腕手被向上提起旋转时,肘关节囊内负压增加,使薄弱的环状韧带或部分关节囊嵌入肱骨小头与桡骨头之间,取消牵拉力以后,桡骨头不能回到正常解剖位置,而是向桡侧移位,形成桡骨头半脱位。 桡骨小头半脱位临床不难诊断,一般只要手法得当基本能复位。在临床治疗中体会到,肌肤柔嫩,独生子女娇生惯养,故治疗手法务必轻巧、熟练、灵活,如果反复多次复位,不但患儿不配合,就连家长亦难以接受。所以复位时要充分利用生物力学原理,结合生理解剖特点,两手配合紧密,特别是牵拉后屈曲肘关节时放在桡骨小头上拇指的压力要即时到位,这是手法复位成功的关键,同时还要结合患儿体格强健,肌肉厚薄,调整相对牵拉的力量,这样才能使患儿尚未有所反应、疼痛、哭闹、不配合)在不知不觉中复位成功。(骨2科) |